资讯来源:人民日报
北京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,是全国人均量的1/8。连续7年的干旱,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。农业是用水大户,北京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目标,对农村水利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如何才能既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,又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?
渠灌变管灌,“小罐头桃”变成了精品桃
冬日的暖阳照在平谷区大北关村里,正是给桃树浇冻水的时节,不少农民在桃园里忙碌着。
“瞧,棵棵树都花芽饱满,今年又是个好收成!”52岁的村民张保利指着自家的桃园得意地说。老张种了8亩桃园,去年桃子长得好,收入翻了番,足赚了1.5万元。说起去年的高产丰收,他说全靠管灌解决了桃园的灌溉难题。
平谷是全国有名的桃乡,张保利又是种了8年桃的“老把式”,但前些年,种桃老不赚钱,同样8亩地,一年辛苦下来,毛收入只有6000多元。为啥?
“浇不上水,桃子长不大,卖不上好价钱。”老张说。以前,村里浇地都靠渠灌从水井引水,他家的地离最近的井也有两里地,放一次水,要等两天才能到自家地里,有一大半中途渗没了。每年再怎么勤修枝、施肥,桃子还是个头小,只能卖给罐头厂,一斤才两三角钱。
去年9月,随着平谷区节水灌溉工程实施,一条长长的输水管铺进了老张家的桃园,8亩地装了3个出水口,浇水方便了,老张给桃园透透地浇了3次,收获时,桃子一个个又大又红,成了精品桃,平均一斤卖到了1.5元,最高卖到3元。
大北关村委会副主任张庆合说,现在全村2000多亩桃园都由渠灌改成了管灌,灌溉“卡脖子”难题基本解决了,每亩节水1/3,省工2/3,而且桃子质量高了,好卖了,去年户均增收4000元。渠灌变管灌,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。
管水有协会,浇地刷磁卡,“大锅水”变成商品水
农村水利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,它不仅需要有“硬件”作基础,更要有“软件”作支撑。在农业灌溉中,用水主体是农民,因此要通过建立民主管水的机制,规范用水户的行为。
“如今,浇地刷磁卡,用透明水,交明白费。”大北关村村民张仕忠说。但过去,张仕忠对水费意见挺大,因为他家的地离水源远,可是交水费时,不管谁家用了多少水、地浇得如何,都交一样的钱。因此造成有人用水,无人修渠,用水浪费,纠纷频繁,农民的负担也增加了。
2002年村里成立用水者协会,协会会员参与制定供水管理办法,村民每户一卡,对用水实行按水量计费。协会管水,民主、公开、透明。
张仕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过去浇一亩地要花3小时,50多块钱,现在只要花10多块钱。他家种了3亩桃树,过去一年浇三茬水要花400到500元,现在连100元也用不了。
京郊农村用水户协会的管水模式发挥了不小的作用。目前,北京郊区共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和农民用水小组733个,3万多农用机井基本实现计量取水,每月由村级水务协管员和基层水务站对农村农业、生活、企业用水,逐井查表计量,逐村建立台账,市水务局每月发布《农村用水月报》,仅此一项年节水就达1亿立方米。此外,通过雨洪水、再生水利用等新技术的推广,大大推进节水农业发展,增加了农民收入。
北京农业5年节水3.3亿立方米
北京提出以“用水下降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”为目标,以“工程节水、管理节水和科技节水”为手段,向观念要水、向科技要水、向机制要水。
“十五”期间,北京水稻种植面积累计减少22.9万亩,小麦种植面积也大幅度减少。另外,郊区八成以上农田用上了节灌技术,依靠喷灌、滴灌、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的灌溉方式,节水灌溉面积从409万亩增加到462万亩。农业用水量从16.6亿立方米减少到13.3亿立方米,农业灌溉用水由亩均273立方米下降到亩均245立方米。